鯡魚  

我看過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日本小說是中西禮所寫的「兄弟」,記得當時看得血脈賁張,尤其是關於捕鯡魚的場景。我們可以用「期貨」的概念來理解20世紀初的鯡魚熱,它的概念像是期貨或是半導體裡面的NAND FLASH一樣,你不知道鯡魚群何時會來,就像你不知道金價、銅價或NAND FLASH價格何時會因為某種原因而暴漲(火災、水災或是某種人為操作)。但一旦鯡魚群來、幾十萬條的一起入網時,錢源源進來擋都擋不住。這就是中西禮小說「兄弟」的背景,這部自傳性小說是中西禮家族的故事,他有一個愛和命運賭博的哥哥,散盡家財買道具捕魚,當真的捕到魚的時候,他又決定把魚通過波濤洶湧的日本海運往本州,賣更高的價格。運魚的船終於沈沒在日本海的某處,裡面埋藏著中西禮一家人所有的期望。

 

像期貨的鯡魚潮造就許多暴發戶,在北大西洋的英國、甚至更遠的東方北海道都被這股鯡魚狂潮所感染,鯡魚潮帶來的工作造就出新的城鎮。20世紀初期的北海道,每年鯡魚的捕獲量每年約100萬噸,因為在小樽(Otaru)留下許多「鯡魚豪邸」(ニシン御殿)但就像台灣的捕烏魚(烏金)一樣,大量濫補的結果,魚群消失了,鯡魚產量在1955年只剩下100噸,即使是進行復育,鯡魚狂潮已不復見。

 

我對鯡魚的印象來自冬日陰寒的北歐,大部分人只能吃鯡魚罐頭的情景,蒼白的魚體加上北歐冬日沒有顏色的蒼白大地,看起來就覺得很難吃,從來也沒有想要嚐試的慾望。馬德里的西班牙文班同學Sonia來自北歐的芬蘭,她說新鮮食物和水果很貴而且選擇種類有限,她比較喜歡留在溫暖西班牙,對我來說西班牙還是太冷,因為它的緯度和日本的東北和北海道相當。

 

寒冷的北海道從來不是我的選項,我才不要待在七月的清晨竟然會冷的地方,它就像2011年春天的6月,我在丹麥哥本哈根冷到打呌嗦一樣可怕。但我很樂意在10月滿地黃色銀杏葉的橫濱,烹煮一尾來自北海道的新鮮鯡魚,因為這種冷水性迴遊魚類,台灣也吃不到。照例煮薑湯,它的刺很多但魚肉鮮甜沒有腥味,因為出乎意料之外的好吃而吃很快,差點被刺哽到,我買到的是公魚,它肚內的白子(公魚精巢)真是美味,日本真是吃魚的天堂啊!

中文:鯡魚

英文: Herring

日文:ニシン,它的卵就是日本料理中常見的「数の子

 日文版市場魚貝類圖鑑

http://www.zukan-bouz.com/nisin/nisin.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黑糖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