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見識到萊比錫布商大廈的厲害,本來與我無緣的布魯克納交響曲因為這次演出被我收納在必聽曲目清單裡面,然後覺得無論如何我一定要再重回萊比鍚一趟。

    第一次到德國是在兩德統一的幾年之後,那時特地搭火車經過萊比鍚,停留一個小時,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找到布商大廈,然後在音樂廳前面照相留念。事隔多年,這次我是有備而來,我在萊比鍚待了整整兩天,從早到晚搶搶滾,總共聽了一場歌劇和一場芭蕾(Leipzig oper歌劇院),一場音樂會(布商大廈音樂廳)和一場彌撒(在湯瑪士教堂)。離開萊比鍚的時候我是打算來日再戰它幾回合,這個城市音樂節目實在是太豐富了,而且觀光客很少,物價也不貴。

    我在布商大廈音樂廳找到那句名言「真正的喜悅是件嚴肅的事」(Res Severa Verum Gaudium)據說這是萊比錫布商大廈樂團的座右銘,它就嵌在樂團後方管風琴下面,面對樂團指揮。巴哈在萊比鍚工作27年,擔任湯瑪士教堂唱詩班指揮,這段時間創作最偉大的「馬太受難曲」被冰藏在萊比鍚的圖書館,將近一百年後被作曲家孟德爾頌發現整理並推廣,把巴哈推上音樂之父的寶座,反過來想想,若是賣座電影「沈默的羔羊」沒有使用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當配樂,或是因為「郭德堡變奏曲」而大紅特紅的顧爾德不彈巴哈,他們還會那麼紅嗎?以前我並不是特別熱愛巴哈的音樂,但因為「沈默的羔羊」而迷上巴哈,進而聽了許多其他作品,現在來到巴哈的王國,湯瑪士教堂(Thomaskirche)有一間巴哈展覽室,幾百年前巴哈在這裡競競業業的領薪水工作養家活口,業餘還兼作曲自娛,在他有生之年這些曲子似乎對他的經濟生活沒有任何助益,但現在卻救贖許多人的心靈生活,真是謝謝巴哈老先生。

    起初這次的目標放在「布商大廈」演出的節目,上網查節目發現歌劇院的節目比較精彩,一場是柴可夫斯基「天鵝湖」芭蕾,另一場是華格納的歌劇「唐壞瑟」雖然都是由布商大廈管弦樂團伴奏,但場地是在歌劇院而不是布商大廈。幸好有一個中午演出的節目(在布商大廈音樂廳)讓我圓了夢,起初我不知道MDR到底是什麼?因為太想進去布商大廈聽音樂會,所以花了27歐買了知名度似乎不高的樂團演出門票(當天只坐了七成滿),演出柴可夫斯基第四號交響曲和拉赫曼尼諾夫合唱交響「鐘聲」。 音樂會結束時我其實蠻興奮的,樂團水準不差,曲目好聽而且我終於來到音效超好的布商大廈聽了一場音樂會。MDR就是中德廣播交響樂團(MDR-Sinfonieorchester),等於是北德廣播愛樂(NDR- Radiophilharmonie Hannover)或是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這種性質的樂團,我很高興藉由這次機會拓展我對交響樂團的認識和眼界,不再侷限於十大名團這種制式的限制。(待續)

 

以下樂團介紹資料取自MUZIK雜誌

https://www.muzik-online.com/tw/periodical/muzik/2011/54/b5e41752-1d97-4e06-a704-db4250f1c2cc

中德廣播交響樂團(MDR-Sinfonieorchester

https://www.mdr.de/konzerte/startseite-mdr-klassik-konzerte100.html

成立時間:1923

所在城市:萊比錫(Lepzig

現任首席指揮:馬爾可(Jun Märkl

重要人物:阿本德羅斯(Hermann Abendroth)、凱格爾(Herbert Kegel

  雖然比起漢堡的北德廣播、慕尼黑的巴伐利亞廣播,甚至科隆的西德廣播等同儕來說,位於東德萊比錫的中德廣播交響樂團知名度較低,但其實它是德國境內歷史最悠久的廣播交響樂團。其前身是創立於19231924年的萊比錫音樂學院管弦樂團(Orchester des Konzertvereins),比前面介紹的柏林廣播交響樂團還要早了9個月,首任指揮是參德萊(Alfred Szendrei),著名的大指揮舒李希特(Carl Schuricht)亦曾在19311933年間短暫擔任其指揮。二次大戰期間,樂團礙於情勢被迫在1940年停止活動,直至1945年戰爭結束後才重新運作。

  德裔指揮阿本德羅斯是中德廣播受到矚目的第一位重要推手。謠傳他因加入納粹黨而得以替換猶太裔的華爾特(Bruno Walter)指揮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Gewandhausorchester Lepzig)雖招致不少批評,但他堅稱從未參與納粹黨會議或活動,僅因方便而加入。其與地方的淵源和共產政權高層的友好關係,加上本身在威瑪重建當地音樂環境的貢獻,終究讓阿本德羅斯在1949年回到萊比錫,擔任中德廣播的首席指揮。樂團因阿本德羅斯的知名度,獲得巡迴歐洲演出的機會,足跡遠至芬蘭與瑞士,也擁有固定進錄音室灌錄唱片的機會,阿本德羅斯因此成為共產世界裡錄音量相對較大的指揮之一。這些錄音多數皆與中德廣播樂團協力完成,對樂團的聲名亦有一定幫助。

  1956年,阿本德羅斯過世,首席指揮一職於2年後的1958年,正式由凱格爾接任,樂團的演出實力與曲目廣度繼續增進。凱格爾曾隨同為20世紀重要指揮的貝姆(Karl Böhm)學習,他與中德廣播的合作始於1940年代後期的數次客座指揮,並在1949年接任萊比錫廣播音樂總監一職時,積極參與中德廣播交響樂團的運作,建立了未來與該團將近30年的合作關係。凱格爾是相當優異的樂團訓練家,同時兼具驚人的深度與廣度。在阿本德羅斯之後,他亦帶領樂團於共產世界巡迴演出,而一如西南德廣播(SWR)的羅斯拔或西德廣播(WDR,時為科隆廣播)的謝爾亨(Hermann Schershen),凱格爾延續並持續發掘中德廣播在演奏現代音樂上的傳統,同時在傳統德國曲目的演出上亦廣受好評。他的詮釋風格音響厚重,於速度與動態上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樂句時常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開展,同時亦不失可信度,是少數個人風格強烈卻依然具有強大說服力的指揮。凱格爾雖於1977年移居德勒斯登,並接掌當地德勒斯登愛樂(Dresdener Philharmoniker)的首席指揮一職,但他依然與中德廣播保有緊密關係,直到1990年自殺為止。凱格爾之後,中德廣播經歷了波默爾(Max Pommer)、維歐提(Marcello Viotti)及路易西(Fabio Luisi)等人的領導,並自2007年始由馬爾可擔任樂團最新一任常任指揮,確信以馬爾可寬廣的曲目及其於德國以外地區,特別是日本的知名度,定能延續中德廣播的悠久傳統,並為樂團帶來更大的成功。

  除了對現代音樂的熱愛外,凱格爾於參與二戰期間受傷,被迫放棄鋼琴家生涯轉而投入指揮,體驗過戰爭的現實與殘酷的他,對於警醒世人戰爭之可憎的音樂具有一定的偏好。近年來,古典音樂小眾廠牌Weitblick致力於發掘冷戰時期東德音樂家的藝術,凱格爾在其中亦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除了德奧經典如:貝多芬、莫札特、布魯克納之外,Weitblick亦挖掘出許多凱格爾指揮20世紀經典如:布列頓、史特拉汶斯基、蕭士塔高維契等人的現場演出,其中蕭士塔高維契第七號交響曲的演出,突顯了作曲家一貫的戲謔性與沈痛,凱格爾充滿張力的演出把作品的情緒提高到最大,中德廣播的高度演出水準,在第一樂章末端的高潮更是一覽無遺,無論做為指揮家或樂團的代表作,皆是再恰當也不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黑糖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