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曾經看過一本挪威作家哈姆生寫的小說飢餓」,那種沒飯吃餓到奄奄一息卻又不得不出門找吃的或找工作的故事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壞年冬好像蠻常見的,「肚子很來到20世紀末似乎被吃得太飽取代以致於這類的飢餓記事一直都讓我看得津津有味。記得有段時間我對騎腳踏車很著迷,經常參加朋友舉辦的腳踏車活動遠征各地,有次從花蓮騎到台東的路上碰到一個老人,當他弄清楚我們一群人遠從新竹來騎車時,丟下一句台語我到現在都沒忘記「你們是在吃飽換么(音腰)喔!」但認真想想我好像真的沒有挨過餓所以這類的挨餓小說才引起我的興趣

最近在公司附近找到一個圖書館,趕忙辦了借書證,每次借一大疊書,回家一有空就囫圇吞棗埋頭苦讀,好久沒有這麼讀書讀得這麼爽快了。我一直不愛站在書局裡讀書,可以的話我會買回家,當家裡的書悄悄的漫延時我就停止買書只看舊書,一遍一遍的看到厭煩為止。公共圖書館的藏書並不是那麼多而且是以童書為主,但還是有許多我沒看過的東西,譬如說喬治歐威爾的小說倫敦巴黎落拓記(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剛開始看到這個書名我很高興,以為這是旅遊書,倫敦和巴黎是我最喜歡的歐洲城市之一,但是寫動物農莊和1984的喬治歐威爾筆下的倫敦、巴黎是什麼樣子呢?

這本小說跟哈姆生的飢餓一樣,主角成天「奔走」找吃的或是找工作賺錢的故事,如果我在台東騎腳踏車或是20112012年的我在歐洲城市旅行叫做「吃飽換么(音腰)」的話,那歐威爾1930年代的倫敦、巴黎生活就是一天比一天更加肚子餓的過程。歐威爾住的是巴黎的貧民窟,房子可以隔成40個小間變成日租公寓,租給那些非法居留或是非法打工的人,1930年代的巴黎龍蛇雜處的眾生相都被歐威爾看在眼裡,包含他自己都陷入這種惡性循環為填飽肚子而過日子的生活,但身體的勞動並沒有減損他創作的欲望,這些饑餓經驗和深入觀察滋養了歐威爾,而後寫出讓他有名的階級小說。

歐威爾所在的1930年代巴黎,也是海明威「流動饗宴」的巴黎,他們也都參加過西班牙內戰,但跟海明威聚集在一起的好歹是貧窮藝術家(沒錢但精神上還有寄託),但不知道為什麼跟歐威爾在一起的都是工人、乞丐這種社會最底層小人物(只要可以活下去就偷笑),是因為他住在錯誤的地方嗎?不管怎樣,他回到倫敦運氣也沒有好轉,幾乎每天都在找吃的或住的,生活跟遊民沒有兩樣。歐威爾落拓倫敦時碰到一個遭遇很悲慘,看起來前途一片暗淡的街頭畫家,但以他卻跟歐威爾說:「如果你夠堅持,不管窮或富,你還是可以過相同的生活。你還是可以繼續研讀書籍與精進思想。你只需對自己說「在這裡我是自由人」---他拍了拍額頭-----這樣你就沒問題了」

If you set yourself to it, you can live the same life, rich or poor. You can still keep on with your books and your ideas. You just got to say to yourself, “Im a free man in

here" – he tapped his forehead – ‘and you are alright.

在某種程度上落拓的歐威爾被這種精神振奮了,我自己也是,只要我的腦袋是自由的,就沒有人可以奈何得了我,一時的落拓並不會使我喪膽,只要我還可以思考、還可以行動,沒有任何困難可以阻止我往前踏步,摘取我的夢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黑糖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