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知道德國這個國家的前身是普魯士,你可能知道鐵血宰相俾斯麥為了德國統一而做了很多事情,但你可能不知道條列俾斯麥功蹟的歷史年表的每一行字代表的意義和很多人為它付出的代價。我在丹麥電影「1864」看到政治荼毒人民最血腥的一面。
<維基百科>俾斯麥上台後,即著手策劃德意志統一大業。俾斯麥主張建立將奧地利排除在外的「小德意志」。普魯士在1864年和1866年先後在普丹戰爭中擊敗丹麥和在普奧戰爭中擊敗奧地利,並在1870年領導北德意志邦聯及南方的德意志諸邦,在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威廉一世於1871年1月18日(即普魯士王國成立170周年紀念日)在法國凡爾賽宮鏡廳登基,成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宣布建立以普魯士王國為首的德意志帝國。<維基百科>
普魯士除了發動1870年的普法戰爭,它也在1864年對丹麥發動普丹戰爭。在國中教科書裡曾經出現的文章,法國作家都德寫的「最後一課」,描述的是普法戰爭之後被割讓給德國的法國領土阿爾薩斯和洛林省,一個學校發生的故事。那麼丹麥呢?對於這個國家你有什麼印象?二次大戰時德軍出兵僅花二個小時就把它搞定!我最愛的Georg Jensen(喬治傑生),或是安徒生童話的小美人魚。我在歐洲影展看到的電影就是丹麥傾全力製作的電影「1864」。透過每年舉辦的歐洲影展,可以看到一些排不上院線電影院的好電影,譬如說去年的匈牙利電影「老媽和她的瘋狂家族旅行」或者是這部震撼人心的「1864」。
前者是在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列強在談判桌上締結的凡爾賽條約,對於一個居住在保加利亞和匈牙利邊境家族造成的影響,談判結果在一夕之間改變他們的國籍,突然間發現他們和住在另一個村落的親戚分處於敵對國家,東歐國家對我來說太陌生,如果沒有透過電影我不會知道有這樣的事,畢竟凡爾賽條約只是歷史教科書的一行字。有一次在林文月寫的文章裡也看到類似的故事,二次大戰時台灣還是日本的殖民地,他們家是以日本人的身份住在上海,日本敗戰投降後卻發現他們必須從敗戰的悲傷變成慶祝抗戰勝利,突然間從日本人變成台灣人,朝夕相處的日本同學和老師都變成敵人。看過這部匈牙利電影,我覺得很可惜的是沒有人把林文月的故事搬上電影,畢竟那也是台灣人的故事,我們歷史的一部分。
我在「1864」這部電影看到什麼?這部以俊美兩兄弟同時愛上一個美麗女子當做主軸,穿插血腥的1864年普魯士和丹麥的對戰場景,我最喜歡的是戰後其中一個兒子歸來的畫面。戰爭結束後三年,老媽媽在院子裡曬被單,白色被單被風吹得飄啊飄的,鏡頭在飄動的被單和歸鄉的人兒中游移,就像他的老媽媽只敢用眼尾餘光推斷那個越走越近的人影,那種害怕卻又期待的心情。這部血腥描述史實的電影裡只看到非常強烈的反戰氣息,安靜的田園詩歌和屍橫遍野的景像形成讓人喘不過氣的對比。
我在NHK的連續劇「阿信」看過類似的場景,政府藉著保護國家的名義煽動年輕人,讓他們期待出征就像要出門旅行一樣的雀躍,以為很快就會回到家,沒想到對大多數人而言,那是一條無法回頭的不歸路。1864年對丹麥是一個致命的年份,據資料顯示丹麥在這場戰爭折損38.5%的人口及40%的國土(也就是現在德國的Schleswig-Hol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