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絲瓜輕而易舉, 根本也不用噴農藥就"歸欉肥肥又會生"但在新竹的有機市集卻是超高價, 是把這裡上班的人當"潘啊"嗎?
所謂返鄉孝親當然包括煮菜這檔事,說實在我的廚藝並不好,只會簡單的烹調方式,也煮不出可以叫出名字的菜餚,但我很會採買食材,而且可以輕易辨識市場上那些攤販可靠與否,這是經常旅行所培養出來的直覺。以前老媽在的時候,她從來不在家裡附近的菜市場買菜,而是每天騎幾公里都另一個她覺得CP值比較高的市場。我呢?沒有刻意要學老媽跑遠路買菜,加上幾乎沒在台南買過菜,我的生活圈不是在台北就是在新竹,熟悉的主場是永康街附近的東門市場、新竹的竹東市場,但是南部家裡附近的市場我沒去過,沒有特定喜好。
回南部的第一個星期,花了點時間逛了早市和黃昏市場,很快就鎖定採買攤販。譬如買玉米,我的方法是先分散不同攤販購買,跟他們聊天,談價格,拿回家料理之後確認品質,很快就可以篩選出不錯的攤販,買幾次之後就變成老顧客,價格就更好商量了。在新竹蠻常買彩椒做沙拉,不過彩椒的價格不便宜(超市買兩個中等尺寸的約40幾元),我都忍到真的很想吃的時候才買。有一天在市南部的市場看到成堆的彩椒,標示一顆5元,很驚喜的停下來選購,攤主是個忙著划手機的年輕小夥子,他說那是他家種的,5元的彩椒是昨天賣剩的,今天現採的是一顆10元,是不是現採看切口就知道。即使是一顆10元那也比新竹2顆40幾元便宜非常多,如果這個年輕人講的「自家種的」是真的,那麼產銷之間的價格落差真的蠻驚人的。玉米也有同樣的情況,我們家人都喜歡吃不甜的傳統白玉米或糯玉米,冬天盛產時在南部市場一斤是25元甚至更便宜,但回到新竹一斤就是45元起跳,而且價格沒得商量。老妹一直都在台北東門市場買菜,她有時逛新竹的市場都會被高昂的物價嚇到。
因為吃的量不多,以前我只吃所謂的有機蔬菜(里仁或柑仔店),有時假日會去逛有機市集,有次聽到一個攤商講的話,讓我開始反省新竹人的有錢與怕死是否造就某些吸血攤販,藉有機之名抬高價格。那次是詢問絲瓜的價格,很小一條絲瓜台幣60元,當時覺得太貴不想買,攤商就說那是有機栽培的比較貴!我就問他絲瓜怎麼個有機栽培法?他說他們的土壤都很乾淨,不像南部都是把好年冬農藥直接打在土裡面。我南部的家前面就有大片空地,以前老爸常會種些玉米、地瓜之類,有時會在田地的一隅搭絲瓜棚,除了吃絲瓜,絲瓜鬚(吃起來像龍鬚菜)和絲瓜花(裹粉油炸)我都吃過。絲瓜棚在南部鄉下比比皆是,只要家裡有一小塊地,也曬得到太陽,幾乎大家都會種,吃不完的絲瓜就留在架子上變老,變成洗澡的絲瓜絡,最後要鏟除瓜籐時,會把粗莖擠到寶特瓶內,滴出來的就是絲瓜水。像這樣的小量家庭栽培都算是有機栽培,絲瓜幾乎沒有病蟲害,施肥也不用化學肥,大致都是使用糞尿之類的肥料。我問那個攤商,好年冬這種農藥是怎麼打進地上的呢?他當然也回答不出來,因為根本就是在唬爛,但是我相信他這種說法瞞過很多新竹人,用這種鬼扯來掩護用天價賣出所謂的「有機絲瓜」的事實。
其實不只是絲瓜,竹科附近市場的蔬菜不論是不是有機都不便宜,而且不同攤商的價格都蠻一致的,因為一般的行情就是那樣。現在因為在南部和新竹輪流居住,每次回新竹都會在行李箱內裝滿各種農產水果,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很少外食,幾乎已經很少在新竹購物花錢了。沒有回南部生活這段期間,我還不知道自己以前當了這麼久的「潘啊和阿舍」。或許很多人因為收入不錯,為了方便願意花這種錢,但我呢?死多頭的生活務實派,寧可把錢存起來去旅行也不想花這種寃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