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去動物園是國中三年級的台北畢業旅行,接下來就是去年到橫濱工作後的野毛山動物園。以前不常去並不代表以後不會去,因為光是在2015年2月我就去了4個不同的動物園。
2月初的橫濱野毛山動物園(免費所以路過順便進去)、上野動物園(想去逛美術館但臨時休館只好退而求其次)。回台灣過年弟弟說三太子第一次出遠門,他安排台北木柵動物園+新竹之旅,結果大太子在木柵動物園走失,花了許多時間找到他之後動物園之旅就草草結束,幾乎什麼動物也沒看到,隔天到新竹說要補看動物,就去了新竹動物園,所以2月算是動物園之月,走完木柵和新竹動物園,老爸下的結論是「以後想看動物就到奇美博物館看動物標本就好,台南市民免費,又離家很近」,弟弟說「三太子再次出巡,大概要等5年後,真是累死人了」。
老實說我也覺得假日逛動物園真是勞師動眾,萬萬不可,尤其是木柵動物園,二二八連續假日的擁擠程度簡直和鹽水蜂炮或元宵燈會沒有兩樣。在木柵動物園最常看到的景像是父母拼命搜尋動物的蹤影,然後對小孩說:「在那裡!在那裡!有沒有看到?」但大部分的回答是「沒有」。採用自然飼養法的關係,動物都距離很遠,怕人的貓科動物更是躲得遠遠,而且埋頭狂睡,只能從樹欉縫隙看到一點皮毛的顏色。我們看到的最大一隻是馬來貘,走到大象的獸欄時「大太子」已經走失,大家忙著找小孩,無心觀看。弟弟覺得傳統的動物園比較有趣,而實際上新竹動物園走起來比木柵動物園有趣得多,園區比較小走起來沒那麼累,人比較少,門票比較便宜,動物都可以近距離觀看,而且應該有的動物大致齊全。
第一次到新竹動物園的我對於它的位置和規劃非常驚艶,明明常在這附近活動但從來不知道這個佈滿綠樹的角落就是動物園。老弟看到園區的規劃就斷定這個動物園是日據時代留下來的,從什麼地方判斷呢?圓形的水池和水池旁的龍柏樹,與地同高的水池是很日式的設計,在很多日本的庭園都看得到這種水池。如果你種過生長緩慢的龍柏樹,就會知道它要長到像新竹動物園的龍柏那麼粗壯而且捲曲需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待續)
本來以為水池旁邊的樹木是松樹, 仔細看才知道是珍貴的龍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