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110677.JPG  

 

前幾天在街上,被一張莫札特的畫像所吸引,那是一場在Auditorio舉行的音樂會,回家之後立刻上網買票,因為我從來沒聽莫札特過安魂曲的現場音樂會,但在很久以前看過莫札特傳記電影「阿瑪廸斯」,片中配樂的安魂曲片段讓我非常驚悚。

 

為了討生活的莫札特夜裡抱病寫譜,突然傳來急急的敲門聲、黑衣人、死亡的幻影,淒厲的歌聲撲天蓋地而來,該來的終究是逃不掉!莫札特的安魂曲似乎是代替死神說:不管你怎麼會做怪,終究是逃不過我的手掌心,終究要面臨最後一刻的審判。小時候看史艶文布袋戯,在沈寂許久的江湖突然出現了銳不可擋萬夫莫敵的人物,金光閃閃、瑞氣千條,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金光閃閃的藏鏡人變成跑路的「豎仔」。曾經在選美界呼風喚雨的唐日榮,據說家裡的馬桶是黃金做的,那輛加長型的勞斯萊斯禮車每次在街頭都博得許多路人注目,但是呢!晚年落魄變成衰尾道人,至死無人聞問。或許沒有寫完安魂曲就結束一生的莫札特,寫安魂曲是要撫慰他自己,曾經炙手可熱,得意不可一世的神童,死時落拓被草草埋入亂葬崗,或許他要說的是:不論曾經是多麼風光,最後終究是一坏黃土。

 

在西方,所謂的安魂曲(Requiem)就是在死人入土之後的隔天、第三天或第七天舉行彌撒時所唸誦的經文,主要目的是要安撫死者的靈魂,就像在台灣找道士或尼姑來誦經一樣,所以除了台版音樂「送上山」之外,若想找新鮮可以選擇洋風的安魂曲「送你上路」。西方音樂界寫過安魂曲的人很多,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莫札特「安魂曲」(Requiem)和布拉姆斯「德意志鎮魂曲」(Ein Deutsches Requiem),前者是替死者祈福,後者是為撫慰失去親人的生者而寫。

 

音樂會的曲目除了莫札特安魂曲之外,還有費加洛婚禮序曲和第40號交響曲。來西班牙之後,聽宗教音樂似乎變得比較容易,對西班牙人來說,天主教儀式裡的經文就像日常生活對話,耳熟能詳,我若有不懂的地方,隨便一問都可以得到長達3分鐘的解釋,在西方古典音樂歷史上,與宗教相關的音樂佔有重要地位,但因為我對它們的背景不熟,所以一直都像是鴨子聽雷。莫札特安魂曲最動聽的一段是Lacrimosa (落淚之日),這個單字是拉丁文,也是西班牙文、義大利文,最後的安可曲也是這段4分多鐘Lacrimosa又重覆演奏一次。

來歐洲之後我聽音樂會比較不挑樂團,若票價負擔得起、場地還不錯,大致演出的水準都都不差。今天演出的是烏克蘭國立交響樂團與合唱團,指揮個子又瘦又高,但看不出性別,因為我的位置是面對指揮,發現指揮動作幅度很大,兩個小時音樂會結束應該會筋疲力盡,難怪會那麼瘦,中場休息去要了節目單才發現原來是一位女指揮叫做Natalia Ponomarchuk。Promoconcert在4月和5月Auditorio策劃許多場音樂會涵蓋義大利、俄國、法國作曲家及最好聽的曲目,聽完這一場莫札特覺得意猶未盡,打算再去買其他場次的票。

         http://www.promoconcert.es/componente.php?c=2&id=8

 

 

莫札特40號交響曲

莫札特安魂曲的最精彩片段 LACRIMOSA(落淚之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黑糖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